新聞

專訪 SARAH TONG:為小朋友創造神奇時刻,並培養科學家思維

2022年3月16日 | Harper's BAZAAR | 投資對象
分享 :
自問從小就不是一個「科學」的人,雖知道科學與生活息息相關,但就不是能明白科學或科技的材料。其實這也是不少香港人一種普遍想法,每天都應用科技,受惠於科技為生活帶來的方便,卻從沒想過其實一些科學家思維,也可以幫助每個人解決生活上大大小小的事情,隨時隨地都可以應用,對於每個人的成長其實也很重要。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工程系的Sarah Tong,加入投行5年後,於去年7月創辦科學教育機構Big Bang Academy,目的為引領小朋友探索科學世界,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及求知欲,培養終生學習的能力。

ALWAYS ASK WHY
Sarah與劍橋校友Nixon Chan共同創立Big Bang Academy。Big Bang (大爆炸)是解釋宇宙起源的著名理論,而他們設計的課程及研發的應用程式,以3至12歲小朋友為對象。課程涵蓋化學、生物、物理、天文、工程和環境生態學。他們認為科學離不開每天的生活,鼓勵小朋友以至家長都能參與其中。其實Sarah本身在大學修讀工程學,由小到大對科學尤其物理很有興趣,因為科學令她抱有好奇心,一直也想學習更多。大學畢業後,她與大部分同學都投身金融行業,做了一段日子後,總覺得那份工作讓她發揮的影響力不是心中所想要的。那時她有問己:如果不是自己喜歡的事情,那我究竟喜歡甚麼?想了好一段時間,後來覺得一定要是自己相信及喜歡的事情才可做得好。她喜歡科學,其實源於小時候一個經歷。「大概5、6歲時,我很喜歡看電視,但父親不喜歡我常常看,會用不同方法令我看不到,於是假裝將電視機弄壞。我本着誓死也要看電視的心態研究了很久,終於發現原來父親拿走了電視一條fuse。」她當時也是胡亂嘗試,覺得一定有方法解決。這件事她一直記掛着,因為知道了背後原理就能解決問題,對她而言很有啟發性,並明白原來科學可以解決所有重要的事情,而當時看電視對她來說就是最重要的,令她執着一定要找出答案。投身社會工作後,她發現身邊很多人不會去問「為甚麼」,很多事情也只停留於表面,別人說是怎樣就怎樣,不會尋根究底或多發問,這是很可惜的。就如香港大部分學生,往往害怕發問或做錯,羞於開口表達心中所想。基於童年的影響很重要,Sarah很想為香港的小朋友再創造一些特別的時刻去認識科學。「我本身在香港長大,就讀本地學校,深明教育制度比較填鴨式,也不會鼓勵小朋友多發問。經過參與科學實驗,對小朋友有很長遠的影響。我很想做一些有很長遠及可以擴展影響的事情。當小朋友自己動手做實驗,感受會更深。」當Sarah仍然在銀行工作時就決定為日後的人生開啟一個新嘗試。「我很想為小朋友創造一些神奇的時刻,於是開始做數份兼職,如在周末到幼稚園及一些learning centre做老師,讓自己從頭學起,也希望引導小朋友培養出科學家思維。」她也發現很多喜歡科學的朋友或同事,之所以對科學這麼好奇,原來很多人都是小時候做了一些實驗,讓他們一直牢牢記着。那些不是課堂內正式的實驗,而是比較隨意的。例如有些人會自己買材料在家中做小型炸彈等,這些不知不覺都成為他們童年的重要回憶,這更加讓Sarah肯定自己想走這條路。後來她成功找到現在另一位創辦人Nixon。「他對科學及生物特別有興趣,他小時候看電影,覺得科學家猶如神一樣,可以消滅或拯救地球,於是很想做與科學有關的事情。」這又印證了一些娛樂或日常生活動手做的實驗可以帶出科學的重要,但市場只有補習課或一些做實驗的youtube片段,缺乏具備規模的,所以才有成立igBang的概念。

RESEARCH DEVELOPMENT

相對國外而言,香港在科研的發展比較落後。Sarah指出美國有一位很著名叫Bill Nye的science communicator,專門做不同的實驗及科普,運用一些比較容易讓人明白的方法去解釋科學,但亞洲相對比較少,一說起科學不少人會覺得又沉悶又困難,可能是天才才喜歡,而且不關自己事,感覺很遙遠。外國有很多science communicator會告訴你科學其實很貼地。美國很多選美,近來更有不少參賽者的才藝表演是做科學實驗,這在香港或亞洲很難想像吧。外國比較重視對科學研究的注重,其實對整個經濟也有重大影響。問Sarah填鴨式的教育制度是否很影響科研、科學在香港的發展,她認為可以從數方面分析。她指出首先香港政府願意付出金錢,會為中、小學提供資助,讓他們進行STEM的活動,但缺少的是方向性。「政府給予很多自由度讓學校去做,但學校會感到迷失,會覺得是否購買3D打印機或很多ipad就可以呢?老師也沒有受過相關訓練怎樣去教授,沒有規則可跟從。」這在業界其實已討論很久,在怎樣執行上需要更多支援,而不是只給予金錢或資源。另外,其實家長對於小朋友在教育上的影響很大,Sarah認為甚至比學校更大。亞洲人的想法比較實際,想子女在社會有穩定的工作,在香港會選擇金融或服務性行業,他們看不到從事科研會成為一個成功的事業。但如在新加坡,政府會提供不少獎學金,如在哪間大學畢業後即有一份5年甚至10年合約的科研工作,對家長來說比較有保障。「香港就是缺乏可以跟從的例子,沒有公司會大量聘請科研人士。」Sarah解釋。其實香港現在的科研發展,彷彿跌入一個循環,讀科研又缺乏出路,發展會停滯不前。「可能很少人覺得讀科學對未來是否成功有直接關連,但讀科學不代表只明白概念或獲得相關、知識,最重要的是具備科學家思維,就可以應用到生活上每一道難題。甚麼是科學家思維「你首先會問問題,為甚麼很多事情會做不到?要問一些很specific的問題。然後你要有一個假設,例如你會想是否因為A而做不到,然後要設計一個實驗去測試這個假設,之後要搜集或觀察一些數據去證明那個假設是對還是錯,跟着就知道下一步怎樣做。這個思維可以訓練你去解決問題,但不是很多人知道。」畢竟很多人以為讀科學就是要死背一些formula,如讀生物要死記很多英文生字,但其實這不是重點,重點在於怎樣發現一些新的事物或以科學思維去解決問題,這是社會上比較缺乏的。
SCIENCE IN LIVES
由去年7月成立Big Bang Academy至今,執行及實踐上會遇到一定困難。Sarah笑說其實小朋友沒有多大困難,因為他們很喜歡一些動手做及實驗性的學習模式,最重要是讓他們知道有多好玩後,會令他們再思考背後的原理或之後做甚麼。但對家長的教育及溝通有時會有一些差距。「他們常會問是不是付錢買了你的課堂或app就一定能做到那些實驗?但實驗不可能100%每次都成功,也不應對小朋友有這個不切實際的期望。其實做不到反而會學到更多,別人第一次做到就不知道其實哪裏會出錯,我們的課程會鼓勵他們怎樣面對失敗,找出哪裏出錯,怎樣改進。」但Sarah明白這個心態跟他們學制上的心態很不同,所以要慢慢磨合,慶幸愈來愈多家長接受這個心態。
 
此外,有些家長認為STEM只適合一些特定的小朋友,不是每個人也應該學習,但他們看不到STEM或STEAM與日常生活的關係,覺得很脫離現實。「這方面我們希望做得更多,其實這也是社會的責任,怎樣可以讓所有人覺得科學是重要的並可以幫助他們解決每天遇到的問題,才可以令整個社會進步。」Sarah透露遲些會與奧運乒乓球銅牌選手做一個STEM與運動的工作坊,會教小朋友設計一個自動發射乒乓球器,跟奧運選手對打,看看以科學射力量能否打敗奧運選手,從中可以學習空氣壓力、角度、重力等怎樣影響球的速度及弧度。可見科學跟運動息息相關,他們希望更多人可以看到科學跟生活的關係。現在香港很多學校要教導STEM或STEAM,但相比鄰近的亞洲國家如新加坡,好像比較落後,其實要怎樣才可以有所突破?Sarah覺得主要是針對大人的心態。「在教育上雖然是小朋友去享用不同的資源,但其實他們沒有決定權,決定權始終在於家長及學校。小朋友只是接收者,但奈何卻受最大的影響。大人怎樣去灌輸關於怎樣才是成功的心態,始終還有所缺。」但這不能怪誰,你可以說政府做得不夠好,或是傳媒寫得不夠多。其實這個問題牽涉很闊很廣,因為關於教育問題,可能連方向也要重新制定。而就算是現在開始納入教育課程讓小朋友學習,也要數年後他們完成學校的學習,才可以看到成效。一想到這就覺得真是漫漫長路。但Sarah反而很喜歡這個狀況,因為有很多空間去執行及進步。若已是最好,為甚麼還需要去做? 她的機構雖然不大,只有十數人,有人甚至會質疑他們可以帶來甚麼影響力,她的回應就是「盡做」。「我很相信如做了一個很優質的產品,別人會搶着要,因為明顯市場上有一個差距,更加推動我們去做。」他們是一所教育科技公司,不是補習社或learning centre,他們深信科技的力量可以幫助生活,並希望將影響力推廣至全亞洲。

EQUAL OPPORTUNITY

作為一位女性創業者,Sarah坦言未曾因性別遇過困難。「我覺得香港在職場上沒有太多性別歧視,但我觀察到在香港當媽媽真的很辛苦。須知父、母有兩個人,但我們有95%的客戶是媽媽,令我們開始有疑問,為甚麼小朋友上學、放學後的活動、購買甚麼書本、玩具、app的責任全由媽媽負責?這些媽媽也有自己的職業,這真的很吊詭。」雖然媽媽不會覺得是負擔,但Sarah覺得或許是時候可以看到有更多爸爸分擔媽媽的負擔。「其實那些媽媽有成功的事業,但又想同時為小朋友作最好的安排,可見當中存在"perfectionism"的框架。社會令她們要完美,所有事情也要最好。但相對男性比較能接受瑕疵,所以是社會文化存在偏見或將某些人定型,覺得女性所有事情都要最好。」Sarah直言這有點過了頭,過份的完美主義,只會令工作更辛苦。「我也常跟拍檔Nixon說,希望他日後有小朋友後可以分擔作為父母親的責任,因為小朋友有爸爸的影響,對於他們的成長也有好處。不應該只由媽媽負責99%。」所以Big Bang常會舉辦一些親子工作坊,鼓勵父母一起參與,同時教育家長,讓他們知道一起照顧小朋友的重要性。一般大眾會覺得爸爸對於科學有較多了解,更能陪伴小朋友進行不同的實驗。Sarah指出這其實是社會存在的一個很典型的stereotype,事實不是如此。「我本身修讀工程學,作為一個過來人,可以證明男性對於科學不是比女性好,我們一定要打破這個既定的想法。」外國有一個很有名的科學實驗,老師叫小朋友畫出心目中科學家的形象,結果一般都是穿着實驗室白袍的男性。但外國已開始有改變,香港則仍然改不了既定形象。「有位女性小朋友曾在課堂說女孩子不可以喜歡恐龍,我會讓老師糾正他們,告訴他們沒有這個既定觀念,就是小男孩也可以喜歡公主。」他們設計的6隻松鼠也刻意包括3男3女,並刻意挑一些如物理、天文這些一般覺得女孩子不會喜歡的科目以女性松鼠代表,令小朋友從小開始有正確的想法。